其實,借錢還錢,原本是親戚、朋友之間的一種「人情經濟」現象,因而它所蘊含的道德因素遠遠多於法律因素,內容更廣泛,是非更難說清。細細品味我們親歷、看到、聽到的一個個借錢還錢的故事,想必大家的感觸也是各不相同的。
不過,我認為,事關借錢還錢問題,至少有如下四項基本的道德準則,是務必要遵守的。
一、誠信為本。親戚、朋友間的借錢還錢,實質上是親情、友情在經濟上的一種外在表現。這裡面包含著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可貴的道德品質,那就是人與人之間要講「誠信」。人一旦失去了「誠信」的品質,別人就會防你、避你甚至罵你。借錢還錢,當以誠信為本。「有借有還,再借不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二、理由充足。所有借錢的人和託辭有錢不還的人,都會說出一大堆理由,但這些理由到底充足不充足,當事人應該分析分析,然後再作出自己的判斷和決定。所以,別人向你借錢,應掌握兩個原則,一是量力而行,二是認真評估。量力就是實事求是,不打腫臉皮充胖子,絕不因借錢給別人而使自己陷入困境。評估就是評估借錢人借錢理由是否充足,看借錢人借錢到底是幹什麼,看這個人是不是講「誠信」,還要看此人是否有償還能力,是否有占便宜的惡習。如果評估不能過關,那就理直氣壯地說不。
三、有情有義。不管怎麼說,借錢、還錢都是面子不怎麼好過的事,而且會導致兩個結果:一是欠對方的錢,二是欠對方的情。錢與情疊加在一起,往往讓人難以承受其重。現代社會,親戚、朋友之間最好不要有錢上的事情,不然的話,有時還算不錯的關係常常會輕而易舉地被一個「錢」字破壞掉。不過,親戚、朋友的往來又不可避免地關乎著「錢」。如果親戚、朋友有急用,錢數又不多,你把錢慷慨地交給他,讓他拿走得了,不一定非要記住還,這樣錢一出手,就只當它丟了,不再牽腸掛肚地惦記。你這樣做,久而久之,你「借」人一尺,人家就會「還」你一丈,一旦你遇到困難需要借錢,人家也會慷慨相助,也不會記著還不還的事了。如果這樣的話,借錢、還錢就走入了人生的一種境界。
四、有憑有據。俗話說:「親兄弟,明算帳。」借錢、還錢也一樣。我們常常看到以「君子協議」方式借錢還錢的,結果時常會出現一些麻煩、痛苦以至訴訟。所以即便是親戚、朋友借錢,也要「公事公辦」,借條一定要打,並要說明還錢的時間和方式,由此來強化自我安全感和各自的責任感,同時又可免去日後可能出現的彼此尷尬之苦。(轉自壹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