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刺激政策的引導下,近期我國貸款總量激增,經濟呈回暖趨勢。但一些金融人士反映,一季度貸款結構中,服務中小企業為主的短期貸款僅占25%,且2月比1月銳減3000億元,中小企業融資難加劇。
我國目前有4000多萬家中小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創造了GDP總量的近6成、納稅額近5成,吸納城鎮90%的就業。中小企業是大企業發展的基石,也是帶動經濟擺脫金融危機的“活躍細胞”,為何備受融資服務冷落?
大家融資難 原因各不同
記者近日採訪江蘇、陝西數十家中小企業及金融機構瞭解到,中小企業融資難不是一朝一夕,輕紡、涉農等民生類行業,軟體、互聯網等現代服務業長期貸款稀少。而國際金融危機又把貿易型、出口加工型企業拉入貸款難行列。
“紡織業貸款難難在行業平均利潤率低,不足3%。”無錫江陰毛條廠總經理肖錦文說,除了極少數上市公司和地方扶持的骨幹企業,90%以上紡織企業貸款很難,它們在資金緊張時,主要靠大企業拆借。“紡織業貸款利息只有幾個點,而房地產業即便在低迷期也有10幾個點,銀行當然傾向後者。”
“軟體行業有許多拳頭型的產品,就是因為沒有好的融資和發展環境,最後胎死腹中。”中國軟體行業協會常務理事、江蘇新思維軟體公司總裁張曉冬說。軟體行業本質上是“靠人腦來賺錢,而人腦並不可靠”,一旦出現問題銀行就會賠本。因此,軟體企業貸款難的瓶頸是缺少資產抵押。
“互聯網行業中,好的企業不需要貸款,因為有風險投資;差的又貸不到款,銀行認為只會燒錢,不會賺錢。”江蘇三六五網路公司總裁胡光輝說,“互聯網企業在獲得風險投資前,只能向老鼠一樣憑藉頑強的生命力四處亂竄。”
“三年一小難,五年一大難”是中小企業的規律,往往一口氣喘不過來就會死掉。由於向銀行貸款困難,一些企業只能通過地下錢莊或典當行借高利貸。陝西一位企業負責人表示:“為了救急,借高利貸是常有的事。高利貸月息5%,借100萬元一年還息60萬元。不僅利息高,而且不少有黑道背景,風險太高。”
江蘇銀監局局長于學軍認為,我國並不缺少貨幣,近幾年每年新增美元儲備3000多億,相當於每年在社會上多投放2萬億人民幣。但是從一季度貸款結構看,貨幣主要在國有大專案與銀行間流動。
他說,我國30年改革開放已經建立起外需拉動增長的模式,經濟外向度達40%。金融危機導致外部需求急劇萎縮,給我國的出口產品造成市場衝擊。效益好的企業紛紛償還貸款,收縮經營,而效益差的企業企業慎貸與銀行惜貸並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