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以來,審核單據、發放貼現款項、跟蹤資金流向、實地考察企業……這些往年看似尋常的業務,在今年仿佛像上了發條的鬧鐘,一直催著小李沒有一丁點停歇。
與小李有同樣感受的基層信貸員不在少數,在他們忙碌的身影背後,累積的是一個個信貸天文數字:去年10月,608億元;今年1月,6200多億元;2月,4870億元——新增票據融資規模數月間爆炸式增長。1月,1.62萬億;2月,1.07萬億--新增信貸在今年一季度狂飆突進。
小李暗自慶倖自己多了一個心眼:在實施從緊貨幣政策的去年上半年,他婉拒了多個客戶的資金申請,如今這些被他壓在辦公桌下的融資單證成了他工作的重點。
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票據融資統計資料反映的是金融機構通過貼現或買斷式轉貼方式獲得票據的票面金額。今年一二月份,新增票據融資的總量突破1.1萬億元,占新增貸款的比重接近一半。票據融資這個之前並不被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現象,一夜之間成為閃光燈下的焦點。
"票據融資的大幅增長,是積累的大量票據在這段時間集中釋放。當企業無法從銀行得到貸款資金的時候,企業就用票據來進行貨物的結算,票據成為一種具有支付功能的'准貨幣'"。建行研究部總經理郭世坤如是認為。
但"銀行不太願意開出承兌匯票,因為賺得少,開一張票收0.05%的手續費,而且量小的,一般幾十萬的票據貼現都不太願意做。票據融資量大,極有可能是各家銀行轉貼現的比較多。"一家商業銀行公司業務部的人士表示。
由於銀行對企業資金運用的監控要耗費不少成本,再加之目前票據貼現率的走高,不少銀行對票據直貼興趣不高,但都普遍接受同業票據貼現,尤其是大銀行開出的承兌匯票。
某銀行人士表示,如果一些企業到該銀行進行票據融資,有的基層信貸員會介紹企業先到另外一家銀行進行貼現,對於銀行已經貼現過的票據,這家銀行再進行轉貼現,這樣可以減少相應的人力物力,並獲取無風險套利的好處。一些銀行在對承兌匯票貼現的時候,對企業進行"捆綁性"銷售,比如採取綜合性銷售、綜合性業務拓展或者金融服務的計畫等等。有些銀行則要求企業在該銀行開戶、髮卡、購買理財產品,然後才提供票據融資服務。
而"票據套利說"一度是解釋票據融資激增的流行觀點。即在票據貼現利率低於同期限存款利率、二者利差擴大到一定幅度的情況下,客戶通過開半年定期存單,以存單進行質押辦理銀行承兌匯票,再向銀行申請貼現,借機賺取利差。但這個推理顯然忽略了開票本身需要審核真實貿易單據、開票人和貼現人之間的共謀、監管風險等交易成本因素。由此可能高估了實際可能得到的收益。而在2月份票據貼現利率回升至1.8%-1.9%,監管部門加大核查力度等情況下,票據融資對企業來說基本無利可圖。
從今年前兩個月的資料看,股份制銀行的票據融資量占到銀行整體票據融資規模的60%以上。2月,光大、興業、民生、中信四家股份制銀行的票據融資規模,占到除工、中、建三大行外金融機構票據融資總額的80%以上。
華夏銀行某分行負責人介紹,這主要跟中小銀行的業務規模有關。大銀行有著較好的管道和政府資源,在資金投放上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地方上的中小銀行,一方面搶不到大專案,另一方面不願給風險高的中小企業放貸,因此只能在銀行內部或企業間更多地從事票據融資業務。該人士說,從當地的業務看,進行票據融資的企業並沒有明顯的行業傾向,在憑證和增值稅發票上,大多數企業都以設備更新、生產開工以及短期建設等為由。
一位建行人士則表示,由於業務結構的原因,建行新增貸款中的票據融資占比一二月合計只有14%左右,比同業平均水準低了20多個百分點,其中2月份票據貼現占新增貸款比重更低,只有5%左右。
郭世坤認為,票據融資規模根據不同銀行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流動資金占比較高的銀行和資產規模較大的銀行票據融資就多一些。從銀行角度來說,銀行不希望票據融資太多,還是希望真實性的信貸投放。
當然,不同的銀行所遇到的信貸需求和壓力不同,也就決定了票據融資規模的差異。"比如,有些銀行項目儲備較多,前期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貸款專案落實情況就較好,面對大的市場需求時,就能落實信貸需求(非貼現需求)。"郭世坤說。
監管 加強監控 推進利率市場化
那麼,如何嚴格控制票據融資虛增業績、天量信貸所潛伏的風險呢?
針對票據融資虛增業績的情況,一些銀行人士認為,只有加強對市場利率改革,在統計上進行突破,才能改善目前中國特色的票據業務。
光大銀行人士認為,利率體系的分隔使票據融資虛增業務的鏈條中,不同環節實行不同的利率標準,因此造成了企業的套利空間,或形成了銀企共謀的基礎,只有在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過程中,使資金真正脫離"身份"之辨,才會在根本上遏制票據虛增業績。如進一步加強市場建設和利率改革,加快利率市場化的進程,改變由於市場分割而產生的票據融資虛增業績的價格基礎。
華夏銀行人士認為,票據融資從性質上看,更多的是一個資金業務而非傳統意義的信貸業務,在國外通行的標準是單列單算而不像國內把票據也當作短期貸款的一種形式。
他建議,監管機構應從整體上把握商業銀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貸款以及表外票據資產的數量關係,從而更好地瞭解虛增的數量。此外,在完善貨幣供應量的統計方法上,除了對M0、M1、M2的統計,還應通過證券客戶交易結算資金的第三方存管系統對M3進行監控分析。同時,應區別不同商業銀行進行人民幣保證金存款、貸款以及表外票據資產的相關性分析,建立監測指標。
在監管方面,業內人士建議,可以聯合各家銀行進行合規檢查,重點是對票據簽發的合同、發票等檔以及出票企業的關聯性進行檢查,對涉及到的票據仲介結構更是要重點關注。應探索建設真實貿易背景核心要件的管理資訊系統,與企業以及商業銀行之間聯網聯通,以此為基礎進行合規檢查。
此外,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去除對商業銀行按規模論英雄的做法,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對銀行和企業共謀虛增業績行為制定明確的懲罰措施,並堅決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