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總裁黃傑夫表示,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國內中小業主業務量下跌,項目通過審批、認證的難度加大,在進行CDM專案開發時面臨的融資難題也愈發突出,而金融機構是碳生態環境中重要的一部分,要加快建設碳交易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業務,專門的碳交易所建設也迫在眉睫。
中小業主融資困難行業資訊顯示,碳交易價格中的CER價格從2007年26歐元的高點下跌至目前的10歐元左右,全球碳交易量也出現大幅萎縮。
在日前召開的全球碳交易峰會上,來自海外的CDM專案買方表示,此次金融危機的衝擊,實質上使買方重新洗牌了,資金實力不夠的買方都逐漸被淘汰了,對於買方來說,未來是“剩者為王”。
分析人士認為,碳交易市場是新興市場,行業參與者的風險意識非常弱,在CER價格高達20歐元的時候,業主一度對價格有更高的期望值,如今價格出現回歸,從這一角度上講,經濟危機也有其正面價值,可以加速擠出碳交易行業可能存在的泡沫,引導行業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行業的驟然變化,令CDM項目融資,尤其是中小業主的融資變得更加困難。
與傳統能源相比,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技術改造和可再生能源項目所需的資金較多,受新技術性能不確定性和低市場份額預期,這些項目往往較難吸引足夠的資金。即使這些項目的投資收益可能高於傳統項目,銀行和其他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可能仍然不願意進行大規模的長期投資,這類項目的融資就無法保證。
而對於一些中小型項目業主來說,除了以上困難外,專案申報費用、搜尋資訊成本和一些額外的交易成本也對專案啟動帶來了障礙,相比大型國有企業來說,更難取得銀行的信任,因此這些項目開發者很難進入專案融資的傳統管道,融資難問題尤為突出。
“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中小業主在CDM項目開發中面臨著融資難的問題。”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總裁黃傑夫說。
深圳相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餘元旗表示,目前該公司垃圾填埋沼氣項目中的確存在著融資難的問題,尤其是在金融危機下,這個問題顯得尤為突出,銀行出於風險的考慮在貸款方面也比較謹慎,同時一些買方退出了市場,給專案開發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業內呼籲,金融機構要加大對CDM專案的認識和支援力度。寧夏CDM環保服務中心主任張吉生表示,中小業主進行CDM項目開發大部分是依靠銀行貸款,但銀行所設置的門檻較高,要求項目盈利率要達到8%,實際上絕大部分CDM項目盈利率難以超過8%。
標準銀行碳信用部總經理張奕萌表示,銀行融資的問題從市場的角度來講,如果一家公司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拿到融資是不成問題的。CDM專案發展雖然週期比較長,風險難以預期,但在中國範圍內,國家政策一直在向新能源領域傾斜,項目風險總體還是可控的。
交易所或成風控主角1997年12月,180個國家聚集在日本京都簽訂了 《京都議定書》,並約定於2005年起生效。其中規定了38個工業國家在2008年到2012年5年期間溫室氣體排放量必須比1990年減少5.22%,這為碳交易市場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因此,“後京都時代”的政策變化成為碳交易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
中國水電建設集團新能源公司主任張宏偉表示,未來不僅需要政府加強對行業風險的控制,例如建立企業信用機制,還需要加快引入市場手段,充分利用產權交易所、金融機構來實現風險控制。
黃傑夫認為,目前,碳交易市場的交易方主要通過交易所對未來碳價進行套期保值,要利用好現有的工具進行風險對沖。但整體而言,中國的金融行業實際都沒有跟上碳市場的發展和金融創新的步伐。
穆玲玲表示,無論“後京都時代”的政策如何變化,積極籌備碳交易所的計畫不會改變,而目前業界對未來“京都議定書”的規定更嚴格的預期較高,很可能發展中國家也要承諾一定的減排量,屆時市場對碳交易所的需求將更加迫切。